第86章 这个方法没准能行-《回到明朝当暴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张天伦的团队如果搞不定,那么其他人搞定的概率也不大。

    明末这个时代,虽然西方在追赶并超越东方,但是很多方面,东方仍然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。

    真正的全面落后,是在鞑子统治时期。清朝的时候,各方面技术几乎是全方位后退,而西方正在大步前进。

    正是在这三百年间,双方拉开了巨大的差距。

    “王爷,我听您课上讲,用煤炭炼出来的焦炭,虽然可以有效提高炉温,但是会带来大量硫和磷的杂质,会给钢铁的性能带来巨大破坏。而木炭热值又不够,很难实现太高的炉温。”

    “这里边就存在一个矛盾,咱们如果想练钢,就必须要用焦炭,但是用了焦炭,钢的质量就不好。”

    “我就琢磨着,这个热交换室不是可以有效提高炉温吗?那咱们用这种热交换室,烧木炭的话,有没有可能达到炼钢的温度?”

    朱弘栋听了张天伦的话,第一反应就是下意识想否定,因为在他的印象中,后世的炼钢厂貌似用的都是焦炭。

    可是在朱弘栋的话马上要出口的时候,他脑子一个警醒,生生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。

    朱弘栋重新将张天伦的提议仔细回想了一遍,发现自己差点犯了经验主义错误。

    后世的炼钢厂主要用焦炭,估计关键原因还是在热值和成本上。

    因为后世的煤炭价格远远低于木炭价格,并且后世有了完善的脱硫脱磷工艺,完全不在乎焦炭的那点儿负面影响。

    但是放到现在这个时代,放到明末,想给焦炭脱硫脱磷几乎是不可实现的,只能想办法在硫和磷渗入到钢铁内部之后,再通过造渣的方式,将这些杂质在想法除掉。

    就是说在明朝末年,想要制造出好钢,想方设法摒弃掉焦炭,反而是一条捷径。

    那么问题又回来了,用木炭,用这种低热值燃料,能不能实现一千六百度的炉温。

    朱弘栋仔细考虑了半天,给出一个不太确定的答案。

    “张大匠,这个事儿我也没办法给你准确答案,我觉得如果热交换室的热量交换效率高,并且保温效果做得好,是有可能用木炭实现炼钢的炉温的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